1月29日,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教授斯图尔特·吉特尔-巴斯滕在《中国日报》上撰文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新形势,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本质上的消极或积极。它能否促进发展主要取决于各国如何通过制度、政策和具体实施来应对这一变化。
中国的“银发经济”市场广阔。
文章指出,在人口老龄化初期,中国已将大量劳动年龄人口转化为强大的劳动力。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几十年来实现了显著增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次人口红利”。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不仅人口提前老龄化将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而且它还有望迎来“第二次人口红利”,即以更高的储蓄率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加速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市场。这就是常说的“银发经济”。
这些商品和服务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保健产品、新技术、休闲旅游和财务管理。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企业可以开发新的机器人和其他技术来支持个人用户和医疗和社会服务运营商,这就是“老年人福利技术”。
中国释放“银发经济”潜力
文章进一步指出,中国“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最近,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和改善老年人福利的意见》,对这一战略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这表明中国应该释放“银发经济”的潜力。
事实上,中国完全有能力充分挖掘“银发经济”的潜力。
首先,中国的老龄人口数量庞大且仍在快速增长,这些老年人的储蓄率相对较高。
第二,由于低生育率和早婚早育,许多老年人相对较早地成为“空巢老人”。同时,基于目前的退休年龄和更长的预期寿命,老年人的消费周期更长。
第三,基于“代际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将拥有更高的技能,更健康和更富有,从而对经济做出贡献,并通过增加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
最后,作为重要的工业化经济体,中国可以从“银发经济”中获得“双重红利”。在这个市场中,老年人是消费者,而工业和服务业是生产者。同时,可以鼓励年轻人参与“银发经济”。
还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上述措施的成功,商品和服务必须由老年人设计或在他们的协助下设计,但他们的目标客户不一定只是老年人。归根结底,老年人作为最终用户,比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银发经济”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它将开辟新的消费渠道。然而,“银发经济”不能只针对城市中的中高收入消费者。相反,它应该是包容性的,并努力增进所有老年人的福祉。
换句话说,“银发经济”不仅应该促进增长,还应该服务于更高的目标。“银发经济”应该增强老年人的权能,使他们不仅成为消费者,而且成为社会的老年成员。与此同时,它应该为所有人提供更广泛的选择,无论其收入水平如何。
总之,中国可以通过发展“银发经济”来改善老年人的福祉,从而开辟一个新的世界。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