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美好科技生活
分享实用技巧资讯

备战2025出海业务:选对VPS,让你不再是“孤勇者”

  最近圈子里聊“出海”的越来越多了,我这博客虽然主聊VPS和服务器,但说到底,咱们这些站长和开发者,很多业务最终也是要面向全球的。最近看了几个企业出海的案例,真是感慨万千,今天不聊技术,就跟大家扯扯淡,聊聊这出海的水有多深。

  先说个猛的,极兔快递。这家公司简直是个传奇,三月初刚发的财报,去年一年干了100多亿美元,体量已经把国内“三通一达”这些老前辈给比下去了。最骚的操作是,人家一开始就没在国内卷,直接跑去海外创业。

  就拿印尼来说吧,一万七千多个岛,你一个新来的快递公司想铺开全国网络?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极兔就聪明,直接抱上了OPPO的大腿。OPPO当时在印尼有现成的分销网,极兔借着这个鸡生蛋,一下就把摊子铺开了,顺便靠着运手机挖到了第一桶金。这操作,说白了就是走了个超级捷径。后面电商风口一来,它立马起飞,成了东南亚老大,现在都杀回国内,冲向全世界了。

  而且这招不止极兔会用。像什么美妆品牌Y.O.U、母婴的Makuku,甚至搞咖啡的Tomorrow Coffee,背后都有类似的影子。Makuku的人自己都说,他们从管理到销售,很多都是学OPPO和极兔那套打法,连企业文化都快整成一样了。这哪是出海,这简直是组团“复制-粘贴-成功”啊。

  这几年,从电商到新能源车,这种“兄弟们,一起上!”的抱团模式越来越明显。

  想想二十年前,华为、海尔他们出去闯,那真是孤胆英雄,单打独斗。现在时代变了,全球化进入了新版本,还玩个人英雄主义,怕是活不过新手村。

  现在的出海,跟重新创一次业没啥区别。国外的环境、政策、基建,哪样不比国内复杂?再加上竞争对手也都是狠角色。在别人的地盘上还想着当独狼,结局不是饿死,就是被一群鬣狗给分了。

备战2025出海业务:选对VPS,让你不再是“孤勇者”-小白号

  说到反面教材,就不得不提当年中国摩托车兵败越南的故事。那叫一个惨烈。

  大概99年那会儿,国内开始“禁摩”,大批摩托车就跑去越南找出路。嘉陵、宗申、隆鑫这些大牌子,为了抢市场,直接把价格干到700美元一台,当地经销商转手就能卖1200多美元。

  这价格屠夫一出手,几年就把越南80%的市场给拿下了。看着形势一片大好,对吧?

  可问题来了,当时光重庆就有20家摩托车厂在越南开干,大家谁也不服谁,唯一的竞争手段就是——降价!自己人打自己人,把“内卷”的精髓带到了国外。

  2003年最狠的时候,力帆卖一台车就挣30块人民币,你没看错,是人民币!正常利润可是300美元。力帆老板尹明善还放狠话:“等我们来了,才知道什么叫竞争激烈!”

  结果呢?价格战打到最后,大家都没钱赚了。没利润,就没钱搞售后,车坏了都没地方修。更要命的是,为了省成本,只能偷工减料。

  越南消费者也不是傻子,很快就发现中国摩托车质量越来越差。口碑一崩,市场就崩了。短短一年后,这些厂家灰溜溜地撤了,中国摩托在越南的市占率一度跌到只剩1%。

  这段血泪史,给所有想出海的人上了一课:单打独斗,只知道内耗,最后不仅自己完蛋,还把“中国制造”的牌子给砸了。

  再看看正面的例子,画风完全不一样。两家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故事就很有意思。

  2015年,做陶瓷机械的科达制造想去非洲,但他们没自己瞎闯,而是找了森大集团合作。森大是个老非洲了,早就开始在非洲做国际贸易。俩家一合计,在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合资建陶瓷厂。

  当时非洲那工业基础,基本等于零,建个厂比登天还难。水电得自己搞,甚至还得跟当地所有社区居民搞好关系。这时候,森大这个“地头蛇”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他们把当地人聚起来,开会解释,承诺给就业、修路、设奖学金,还请村长当顾问。一套组合拳下来,工厂顺顺利利就建起来了。

  厂子建好后,分工明确:科达有技术有管理,负责生产;森大有渠道有人脉,负责运营和销售。强强联合,效果拔群。

  现在,这两家已经在非洲5个国家建了6座厂,科达也成了非洲最大的建陶供应商之一。

  你看,把自家的墙拆了,跟兄弟共享桅杆,这船才能开得远嘛!

  这两年最火的,莫过于新能源车出海了。去年咱们汽车出口都干到世界第一了,新能源车是头号功臣。这背后,就更是“组团打天下”的典范了,从电池到智能驾驶,再到车里的导航地图,整条产业链都绑在一块儿出去的。

  就说中东吧,那地方遍地豪车,但现在商场地下车库里,中国的“绿牌车”越来越多了。为啥?中东土豪也喜欢智能和环保啊。我听说,有家国产新能源车企进军沙特,直接用了华为云的车路协同系统,整合了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搞出了个不需要高精地图的自动驾驶,在当地火得不行。

  更绝的是,这家车企不光是卖车,还拉着当地的充电桩公司和电网一起玩,把整个产业闭环都给建起来了。这一下就把格局打开了,不仅让老外见识了中国技术的实力,还在当地种下了一个智能汽车的生态。要是只想着卖几台车,那肯定是“有车无桩,有桩无网”,路越走越窄。

  从摩托车的惨败,到陶瓷大王闯非洲,再到新能源车的全球布局,咱们的中国企业也是在一次次交学费、踩坑之后,才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孤帆难渡海,众桨可破浪

  尤其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全球化环境大变天:

  首先,贸易保护抬头,各种关税壁垒说来就来,不确定性太高了;

  其次,国外对本土企业的保护越来越重,对你一个外来户,从法规、税务、市场准入到用工文化,要求都贼严格。比如在沙特,你得雇足够比例的本地人;在拉美,工会能让你头疼死;在东南亚,还得给员工留出宗教活动时间。合规的坑,一踩一个准。

  第三,市场竞争白热化,技术迭代又快,单靠一家公司,根本扛不住。

  所以说,抱团出海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关键是,你得选对大腿来抱。这个伙伴,得有生态、有经验,还得有硬核技术。

备战2025出海业务:选对VPS,让你不再是“孤勇者”-小白号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华为了。这家公司从1995年就开始搞海外业务,快三十年了,足迹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是个“出海活化石”。

  华为很早就想明白了,全球化不是把东西卖出去就完事了,而是要扎下根,打“阵地仗”,不是“游击战”。为了这个,华为当年没少交学费,但也确实攒下了一堆“真经”。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公司因为签证这种小事丢掉合同。但华为20多年前就踩过这个坑了。

  2001年,华为一个叫任雪松的工程师被派到哥伦比亚,辛辛苦苦跟客户谈好了合同,准备签字了,客户却来了一句:哥们,你拿的是旅游签吧?没有本地工作签证,你没资格签这个合同。任雪松当场傻眼,最后只能先搞个口头约定。这事让他明白了,签证不只是张入境门票,它代表的是法律身份。

  签证还只是小儿科。税务、数据保护这些才是大头。

  很多人都知道巴西市场大,但不知道那是个“万税之国”。华为当年就在那打了两场税务官司,才摸清了门道。一场官司打了五年,避免了近三亿美元的损失;另一场联邦税案,从07年一直打到13年,跟巴西税务局斗智斗勇,各种起死回生,最后才搞定。这些经验,都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还有现在最让人头疼的数据合规。华为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搞这事了,尤其是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

  2010年,华为一个叫Jessie的法律专家,接手了一个烫手山芋:负责华为在全球170个国家的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合规。当时这玩意儿太新了,顶尖法学院都没这门课。她硬是啃了一百多份欧美法律文献和五十多个判例,跟各国监管部门、顶级律所反复交流,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搭起了华为的合规框架。可以说,是拿自己当小白鼠,趟出了一条路。

  这些血泪换来的经验,后来不仅成了华为自己的护身符,还帮了不少后来的中国企业。

  比如2018年欧盟那个史上最严的GDPR,谷歌、Facebook都被罚过。但华为和很多出海欧洲的中国公司都顺利过关了。

  有家新能源车企出海欧洲,就被GDPR卡住了,数据本地化搞不定,车联网功能大受影响。华为云出手了,靠着自己在欧洲摸爬滚打20多年的经验,帮他们一条条拆解GDPR条款,在欧洲建本地服务器和团队,最后不仅满足了监管,还把合规成本降低了60%。

  还有一个叫“最美天气”的App,去欧洲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华为云直接用它在爱尔兰和土耳其的节点,搞定了数据本地化存储和低延迟覆盖,还用上了AI和区块链技术优化。结果,这个App一次性就通过了欧盟审查,部署效率还提了40%。

  这就叫,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

  这把伞,就是华为云。它把过去近30年在海外一线“打仗”的经验,从战略、法务、税务,到数据安全、本地化招聘,全都打包了。据说过去590多天,就算被美国那样打压,华为云还是0安全事故,0合规问题。今年AI这么火,华为云也在持续给外面的中国企业提供云上算力,帮大家卷出新高度。

备战2025出海业务:选对VPS,让你不再是“孤勇者”-小白号

  说到底,现在中国企业出海,已经不是大公司自己玩自己的了,而是大中小企业一起组个“雁阵”协同作战。

  大企业家大业大,出海相对容易。但对咱们中小企业来说,出海就是二次创业,是去别人的地盘抢饭吃。

  国外市场可不像国内这么单纯。拉美税法复杂,中东宗教文化搞不懂,非洲基建差政策多变,就连看着最熟悉的亚太,语言文化和合规也都是坑。这些苦,可能你在国内根本想象不到。既然前人已经吃过亏了,有现成的作业可以抄,那咱就别客气,直接站到巨人肩膀上。

  这不,机会就来了。

  就在3月24-25号,一群出海的先锋,像华为云、长安汽车、科大讯飞、名创优品这些大佬,在重庆开了个会,专门聊这事。

  我看到华为云全球Marketing与销售服务总裁石冀琳有句话说得特别到位,她说:全球化的领先,必然来自于产业的领先,中国企业要想成就全球化的引领,首先就要舰队出海,实现产业级的胜利。说白了,单枪匹马的时代过去了,尤其是在智能经济时代,你得拉着整个生态系统一起上,才能玩得转。

  我个人觉得,“舰队出海”这个词比“抱团出海”更牛。它不只是简单的拉帮结派,而是一种更有序、更体系化的打法。现在产业变革这么快,你一个人或者拉一两个伙伴,很容易就跟不上节奏了。

  所以,“舰队出海”的本质,就是用体系对抗个体,用规则超越价格,用生态去打败单点。这才是可持续的全球化玩法。

  为了干成这事,华为云也推出了一个叫“全球业务Boosting解决方案”的东西,从咨询规划、云上加速、技术创新到生态发展,一条龙服务,把自己的经验变成产品,让后来的企业出海能走得更稳、更快。

  华为云还联合了30多家伙伴,发布了针对金融、汽车、零售、互联网这些行业的出海方案,摆明了就是要打造一艘出海的超级航母。

  很明显,华为云想做的,就是这艘出海舰队的旗舰。通过生态协同,打破过去那种“出门就内卷”的死循环。对于想出海的企业来说,加入这支舰队,可能真的是在当前这个复杂局面下,走得更远最靠谱的方式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白号 » 备战2025出海业务:选对VPS,让你不再是“孤勇者”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